近年,资源环境的红灯,以及房市、股市、汇市困境众灯齐亮,不仅说明了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中潜存的问题到了集中爆发阶段,而且宣告了以物质消耗和资源货币化为动力的消耗型经济走向了终结,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并以创造为新经济增长点的“经济新常态”走进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新常态”的转型,成了中国经济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必经拐点。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以反贪肃纪消减公款消费、调低经济发展速度、深化国企改革开路,配之以简化政府审批、清理政府债务、力推商事制度简化改革、启动市场引擎、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双创”等配套政策,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的征兆,那就是地方政府把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培育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清理债务投资收敛、培育市场作为财政源头活水的方向努力,地方政府在努力向“新常态”方向迈进。这些积极的征兆,让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希望。
然而近期以来,政府的经济行为发生了天大的逆转。那就是本身债务就堆积如山、投资收敛、平台公司偃旗息鼓、正在为如何创收维持机构运转发愁的地方政府,突然一反常态,平台公司又重新振作起来,置巨大的政府债务不顾,又大兴举债之风,政府投资迅速膨胀,政府又恢复了“经济新常态”之前的病态,“新常态”要努力改变的面貌又死灰复燃,甚至是容光焕发。
让所有懂算术的人都无法理解的是,政府本是政权机构是不创造价值的,而且政府堆积如山的债务是政府本身无力偿还的,在中央推动新常态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没有任何理由再兴投资之风,特别是再兴举债投资之风。旧债偿还无望,新债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样做的结果一定是本身已经负重不堪的政府债务进一步膨胀,本身已经突破欠账还钱诚信底线的政府诚信进一步恶化,经济秩序必将恶化,由行政决策直接制造的非理性供给进一步恶化······与此相对应的,是此前步入“新常态”的努力好像一夜之间停止了,无声无息了。所谓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正在艰难成长的新常态因素,又在新一轮的旧的政府经济模式的复苏风暴中鸦雀无声了。
无论出于什么理由,让本身债务如山的地方政府,特别是那些所欠债务额超过年度GDP若干倍的重债政府再大兴举债之风,一定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在以“政生经济、官生经济、民生经济”三重叠组合而成的中国“三生经济”结构格局中,官生经济(地方经济)是具有极度的扩张冲动的,只要有机会,他们什么钱都敢用,没有什么钱不敢用。因为还钱的是下一届政府。天生不怕债,怕无债,怕无钱,是现行体制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经济禀性。因为中国的政府债务,最终一定是百姓埋单的,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地方政府更是知道这个道理中包含着的机遇,只要一放松管制,就会身边所有能变成钱来用的东西都想方设法变成钱来用;只要有机会举债,一定不会放过。某种角度看,地方举债有瘾,大瘾。我称这种瘾为“债瘾”。
新常态的推动对那些债务高筑的地方政府而言,犹如是一个戒毒过程。旧的消耗型投资依赖犹如毒瘾,新常态的推进就是要这些政府戒掉这个“依赖”。然而在PPP推广和地方发债控制的放松双重推动下,很多债务高筑正在艰难戒毒的重债政府又“复吸”了。而戒毒者一旦一朝复吸,此前的“戒毒”就折废了。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当前地方政府,特别是那些债务高筑的地方政府又大兴举债之风,那么不仅此前“新常态”的努力会付之东流,而且更巨大的政府债务将会迅猛增加,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未来的中国经济,不怕速度降下来,就怕经济增长的旧病复发,消耗“依赖”的毒瘾发作,使“新常态”来之不易的成果化为乌有,使新常态的努力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