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整治乱象、防控风险为主旨的监管风暴正席卷我国金融业。金融监管部门不仅加大了对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处罚节奏也明显加快,同时全力补足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表明,金融业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而服务实体经济则是金融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些年来,我国金融业行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以钱生钱”游戏盛行,加剧了资金脱实向虚,导致资产泡沫愈演愈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威胁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稳定。而这些金融乱象的出现,既是实体经济风险释放的结果,也与过去一段时间金融市场存在较高道德风险相关。
众所周知,金融业运行具有强外部性,因而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各国政府公共治理的共同选择,但是,在实践中,监管当局也会承担促进行业发展的隐性职责,往往也会担心强监管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而“投鼠忌器”,加上市场创新层出不穷、监管力量不足、法制建设缓慢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所谓金融监管与“父爱主义”混淆不清的现象,客观上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冲击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以屡禁不止的票据违规业务为例,现行票据法律法规陈旧,顶格几十万元的行政处罚相对于高达亿元的违规业务盈利而言微不足道。
近年来,我国金融同业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和发展极为迅速,成为了事关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系统性力量。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各种违规行为不绝,监管套利不断,而监管部门“投鼠忌器”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金融风险的治理,这也间接鼓励了金融机构的违规冲动。只要金融监管政策稍有放松,相关不合规、高风险业务就以成千上万亿的规模扩张,显著增加了金融市场运行风险。
应该看到,金融监管的天职在于维护竞争有序、规范运行的金融市场秩序。“父爱主义”可能会在特定时间帮助行业发展,但这绝不是金融监管偏离姓“监”立场的充足理由。如果不能对破坏金融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分子实施足够的惩戒,那么就是对主动遵纪守法的机构和个人的严重伤害,长此以往,监管“父爱主义”势必成为“放任自流”的代名词,最终会损害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相继出现“钱紧”“资产荒”“房贷热”等现象,既反映出金融市场风险的高度聚集,也充分表明当前我国补足金融监管短板、提高金融监管效能的紧迫性。
由此可见,金融监管必须坚持监管姓“监”,拒绝“父爱主义”,要从监管制度、市场准入、现场检查、信息披露、监管处罚和责任追究等薄弱环节补足短板,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金融监管要敢于亮剑、敢于碰硬,勇于“揭盖子”“打板子”,坚持严罚重处,保持整治金融乱象的高压态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