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正加快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来源,一些城市也正以实际行动发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新经济发展,其中,成都的表现尤为亮眼。
11月9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新经济发展大会上表示,当前成都经济发展正面临“规模”和“层级”的双重挤压,面临和相邻市州在产业结构和层次上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新经济”。
剑指第一方阵,并非没有底气。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指数分别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多个新经济代表行业在全国城市位居前列。而在产业方面,成都也已拥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多个千亿级产业,这些都将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并开启无限可能。
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成都新经济从2003年萌芽,2010年开始起步,再到2015年蓄势,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新经济已经蓄势待发。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新经济产业增幅超过1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8446亿元。到2022年,成都将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以上,形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汽车装备、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文化创意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不是痴人说梦。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第一支柱产业,也被称为是成都直面全球产业格局最具竞争力与时代感的名片。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5.4亿元,增速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25.6%的增速遥遥领先。
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提早谋篇布局。早在2003年,英特尔就落户成都,拉开“IT西进”大幕。随后,富士康、戴尔、联想、德州仪器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纷纷落户于此。
今年5月,落子成都十年的京东方成功点亮第一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显示屏,这也被国际公认为未来的主导显示技术之一,并于10月提前量产。目前,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已成长为涵盖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和本地众多成长型企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今年7月公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到2020年,将力争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全市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成都将建成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创新型企业对成都青睐有加
事实上,成都一直具有培育新经济产业的肥沃土壤。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成都是最适合发展新经济的城市之一,成都因其优异的地理、资金、产业基础和商业环境等优势,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禀赋优势。
从地理位置来看,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支点,北上可衔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承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十分重要的战略腹地和重要节点,具有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作用。同时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双核”之一,是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发展引擎,具有极强的带动辐射“磁吸”作用。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成都正不断统筹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这为成都发展新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他看来,目前各种产业利润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关键环节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快。成都提出的数字产业、绿色产业等新经济正属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而产业升级转型、价值规律和利润的实现,均需要高效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
目前,成都已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中国航空第四城,可以直航全球五大洲,还将是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将欧洲货物运输时间缩短至10余天,是目前所有中欧班列中运输时间最短的班列。另外,成都还是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
而成都研发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这也将为后续成都新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016年,成都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965家,科技进步贡献率约63.4%,发明专利申请量近两年平均增长33.7%。
此外,创新型企业也对成都青睐有加,这也将为新经济产业助力添彩。近两年,成都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共58.4万户,年均增速达34.1%。其中,科技企业243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另据数据显示,聚集共享经济企业超过100家。
眼下,不断有企业看中成都的新经济产业基因,以谋求更好发展。例如,58集团将累计投资约30亿元在成都打造“58新经济产业园区”,并让全国新业务运营中心、保险金融全国总部、全国生活服务数据中心和西部结算中心项目在此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