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财经报道首页 > 新动态 > 新闻正文

中国企业“内外兼修”谋转型 知识产权成为焦点

来源于互联网 2017年09月11日 阅读(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微观亮点的不断增多,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如何实现转型也受到了海内外更多关注。日前,记者在江西南昌举办的“2017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都将转型升级视为关乎自身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一方面谋求提升管理水平、全力打造核心产品,另一方面积极顺应“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合作趋势,主动拥抱海外商机,从而呈现出强大的转型活力。

知识产权成为焦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拥有本行业的关键技术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便成为中国企业“内外兼修”谋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在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看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融入全球化。企业要想顺利“走出去”,一是要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二是产品符合海外用户的标准,三是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晋工认为,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国际上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其中包括研发能力、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以及一些非常有特点且契合中国发展的企业。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些都可以争取“为我所用”。

“现在,无论是商品‘走出去’还是生产基地放到海外去,都必须要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提前的跨国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宏兵说,面对传统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只有掌握商标、品牌、知识产权才能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在论坛上也表示,不少中国企业规模很大,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却不高。因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最后的焦点就是知识产权竞争。

优化管理做强产品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知识产权竞争的结果将直接体现在产品质量上。

2017年9月21日起,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将在京沪高铁上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运行。这背后,不仅是拥有上千个传感器的智能化高铁列车产品,更体现了中国企业对品质的孜孜不倦与精益求精。中国中车(9.85 -0.20%,诊股)(7.03 -0.99%)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永才表示,通过同步设计、同步工艺、同步制造等手段,企业研发效率得以大幅提升,从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未来,中国中车将努力成为智能产品的创造者、智能制造的引领者、智能服务的探路者(7.55 +0.27%,诊股)、智能交通的构建者。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指出,如今大公司的专业化、职业化管理成为小企业成长的标杆,而大公司本身又在向小企业学习其灵活性。由于时代的变化,大公司和小企业都在探索适应时代的管理模式,以求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

作为老牌国企,江西新余钢铁集团曾长期存在人员结构老化、管理界面复杂、市场反应不快等诸多问题。对此,该集团秉持“改革要自下而上,创新要自下而上”的理念,一方面主动减员增效,打破供销产研各环节之间的界限,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组建多个工程师团队,以产品为研究对象构建相互支持的网络化技术创新体系,最终提升了企业的“造血”能力。

把握海外发展机遇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17中国企业500强海外收入占比为13.40%,同比提高了0.09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前100名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较比2013年高出0.87个百分点,其海外资产、海外收入、海外员工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01%、3.58 %、15.26%。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必须强化国际视野,以全球资源服务全球用户,尤其是要契合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与沿线国家合作中提升国际资源(0.10 +0.00%)整合利用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一轮大的开放,大批海外人才通过招商引资来华并为本土人才带来了国际视野与管理理念。在经历了这种融合之后,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也积累了很多国际化用人经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则要向海外派驻人才并与当地融合。”麦斯特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妍菲在分析人才要素全球配置对中国企业的意义时对本报记者表示。

李妍菲举例指出,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注重提高员工个人能力,而很多西方企业则更习惯于将事情标准化并降低操作难度。这样一来,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内外统一配置人才要素时就需要更加注重将原有产品、文化、流程进一步标准化,使之变得让“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企业的人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用好当地人才,帮助企业发展好海外业务并利用好促进自身转型的外部机遇。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